5G通信技术迎面而来。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已成为众多媒体面临的紧迫课题。12月17日,“2020年(第十三届)全国地市新媒体创新发展峰会暨网络媒体总编看株洲大型采访活动”在株洲启幕。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88家地市主流新媒体负责人和专家学者齐聚株洲,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地市新媒体的发展路径。
理念篇:
打造地方特色的融媒体示范平台
中国科学院专家黄卫星表示,当今,媒体融合是机遇,也是挑战。市级媒体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灵活机动,积极探索自身融合发展模式,可以各自建设融媒体中心和传播平台,也可以做好资源统筹和机构整合,共同打造市级媒体中心。探索自身融合发展模式,当地融媒体平台要依据本土特点,让平台拥有示范效应,大数据智能平台是地市级融媒体发展的数据基础。
黄卫星还表示,目前,包括采、写、编、评、导、播、发等生产过程,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越来越广泛、深入地介入其中,一些重复性、密集型、模式化的生产方式,将很快被机器或技术替代,而传播媒介则呈现多元共生的格局,加上各级党委把推进媒体深入融合发展,作为地区、部门、单位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这也让我国地市级融媒体发展,恰逢天时、地利、人和。
要发展融媒体,就要因地制宜探索现实路径,构建共生和谐的媒体生态。构建和谐的媒体生态就要以国利人和为根本,媒体要体现国家和人民利益,走群众路线;以一唱百和、和而不同为方向,强调对话和交往理性,重视和利用好社交媒体;以美美与共为传播手段,让媒体传播拥有多元选择,呈现跨媒体内容;优化人才队伍,和璧隋珠;共享科技,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创新。
融合发展,传统媒体的优势不能丢
国务院新闻办官网总监夏珺表示,当今,由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经济、智慧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全球治理体系、人类文明进程影响深远。
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了人们表达意见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记者,都是自媒体,可以随时随地表达意见,反映诉求。
大数据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促进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发展。虽然传统媒体受到了新兴媒体的巨大冲击和挑战,但也应该到,传统媒体仍有其独特的优势。
报纸受版面、出版时间、印刷、发行、投递等诸多环节限制,影响了传播速度和效果。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包围,海量信息,即时传播,传统媒体处于天然的劣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仍然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和公信力。
所以,传统媒体不会被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趋势,传统媒体将成为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商。总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以强大的技术优势和介质优势,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5G将给媒介传播生态带来大变革
中国地市新闻网联盟联合创始人、秘书长朱浩仁表示,伴随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传播方式不断的进化,尤其是5G时代扑面而来,内容产业和传播格局发生深度变革,传统媒体出现模式崩溃,一个全新的智能生态正在构建。
对于地市级媒体而言,5G时代,是大路朝天,还是悬崖绝壁?
朱浩仁说,5G给媒介传播生态带来大变革。5G让传播载体和媒介产品智能化,新闻传播与服务分享正在进入高维传播与全息传播的新时代;5G让媒介产品多维化,开始重塑新闻业和信息传播生态;5G让新闻视频化趋势加速,未来高清视频直播、短视频、视频新闻、VR全景视频等是媒体创新发展重点布局领域。
传统媒体该如何面对5G时代?传统媒体应该加强技术团队建设,让5G技术覆盖整个新闻传播流程。目前,5G技术可以用于海量内容采集、数据交换、全媒体内容汇集、数据新闻挖掘等新闻内容采集环节;可用于数据新闻、内容知识库、融媒体内容协同指挥等新闻内容制作环节;可用于版权追踪、传播力分析、事件分析、采编质量分析等新闻传播管理环节;可用户传播综合评价、舆情监测、事件分析等方面,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
未来将出现5G智媒体,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机器能够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完成内容生产、分发、交互、消费,并实现人机协同的媒体形态。与此同时,5G内容生产者也在发生变化,数据新闻、机器人新闻、自动化新闻、算法新闻等新的新闻实践,正在快速产生与发展。
大数据已经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哈勃致远(北京)科技公司专家潘维说,当今是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拥有规律性、针对性和预测性三个特点。因为这些特点,大数据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媒体行业。根据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县级融媒体建设规划》,大数据可用于线索汇聚、选题策划、信息呈现、舆情热点、传播分析、用户分析等方面。
在各地融媒体中心,大数据在选题策划、传播分析、内容审核、版权追溯、5G电台等领域已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外经营方面,大数据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新媒体等领域的表现令人瞩目。
中国东方航空则通过大数据解决了机票讯息Bug问题,平均每年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万元之巨;湖北省政府则通过大数据,实现了覆盖湖北全省的政务新媒体信息的有效监控和综合把控,为湖北省政府、省办公厅对全省各地政务、舆情信息提供高效率的数据分析与重大指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引导作用。
让地方融媒体平台成为城市门户
关于“在数字化处于飞速发展的今天,地方融媒体该如何发展?”北京慧舟普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忠良说道,传统的地方融媒体中心是以发布为主,内容为新闻,同时结合政务和服务。为了做好地方融媒体中心,我们确定“本土化定位、融媒化宣传、平台化发展”整体思路,给出了“内容管理+经营管理+运营管理”三位一体架构,推出了媒体云、政务云、服务云、运营平台和经营平台。
黎忠良还表示,我们通过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推动主力军占领互联网等新兴宣传阵地,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媒体工作,同时强化考核评估机制,将媒体深度融合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目前,各地城市正朝着数字城市前进,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必然呼唤智慧城市。打造地方融媒体平台,数字化应用十分重要。
大数据应用于新闻如何找选题、定策划、作标题、选类型,还能对新闻发布的效果进行统计;图文视音频智能化,实现了语音识别、声纹识别、文字提取、人脸识别等功能,利用智能化能力,辅助人工,实现快速的图文视音频内容生产等。
要把地方融媒体平台建设成智慧媒体,智慧媒体最适合做智慧城市的门户。我们要把地方融媒体平台打造成城市门户,既做新闻宣传,也为民生服务,搭建好群众与政务、群众与服务、群众与商务之间的桥梁。
实践篇:
株洲日报社:奋力转场育新机,着力转型开新局
株洲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赵先辉表示,近年来,株洲日报社以中央新闻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深度融合、移动优先”的发展战略,主要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首先是媒体形态从单纯纸媒转向“报网端微屏”并重。构建了现代传媒矩阵,打造了“火龙果视频”“知株侠”“麻辣株洲”三个工作室,株洲日报社新媒体综合粉丝量达到200万+。
其次是传播方式由“一支笔走天下”转向“文图影音”并用。坚持新闻短视频化,报道方式多样化以及直播常态化,打造了株洲日报社直播电商示范基地。
再就是报业经营从纸媒广告主导转向多元产业并进。目前,文创中心步入正轨,社区电商来势看好。“建宁优选”自6月1日上线以来,访客量和交易量稳步攀升。
在向新型主流媒体深度转型过程中,株洲日报社另辟蹊径,着力向外向上融,变“在株洲宣传”为“宣传株洲”;着力向内向深融,变“各自为政”为“相互支撑”;着力向下向宽融,变“自我评判”为“互动贴近”。
在探索经营路径时,也找到了以下方法:一是打造服务型媒体。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掘优势资源、创新服务模式;二是搭建短视频业务板块。例如为株洲市科技局、市商粮局等单位拍摄快闪MV。三是做标准化传播服务商。例如向荷塘区、市委政法委等单位派出专业新闻传播服务人员。
广东中山日报社中山网:技术驱动转型要顺势而为
中山市中山网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静博表示,中山网于2005年创办,定位是政务新媒体应用运营专家。它先后建设运维了中山人大、中山市政府门户网站等近50个部委办局的政务新媒体。
就“如何进行商业业务探索?”中山网有这些亮点经验:2020年与旅蛋平台牵手,为旅游线路做流量加持,多平台流量聚合,合作分成,开发线上旅游新尝试;多平台代理,借船出海,品牌效益最大化;打造王牌品牌活动,例如2019-2020年于香港/澳门(30周年)跨境业务及活动合作;打造房产王牌栏目,尝试多元化媒体形式。
目前,中山网正在优化升级政务业务技术产品,抓住传统网媒的转型窗口期。比如,推出的“便政通”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将政务办事数字化;联合新浪舆情通推出了“铀媒”内容在线校对监测工具,并设计了无纸化会议系统。
洛阳网:做地区头部,才有肉吃
洛阳网总经理刘宏波说,洛阳网成立于1997年,是国家一类新闻网站、省属重点网站、洛阳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网站。目前,覆盖1174万用户,是当地最强的新媒体矩阵。
针对“如何成为地区头部新媒体矩阵?”这一问题,刘宏波表示:一是做活动、做投票,做好每一次圈粉。如,通过举办萌宝秀系列、最美校园、最美护士、最美教师等活动,大量吸粉。数据显示,曾创造了单场增粉30多万,单日最高增粉20多万的好成绩。
二是坚持内容为王,做“爆款”。该平台的一篇微信文章《洛阳,向世界发出邀请》,阅读量达到331万次,转发36万次,增粉5万,是洛阳地区传播量最高的文章。
三是利用重大事件吸粉。如,疫情期间,及时发布权威解读,并推出了口罩预约功能,吸引粉丝关注。
醴陵市融媒体中心:融媒·融心·融未来
醴陵市融媒体中心主任丁瑜表示,2019年4月,醴陵市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现有电视频道、《今日醴陵》报、“醴陵发布”微信公众号、“醴陵云”APP等12个媒体平台。
作为湖南省首批融媒体中心之一,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首先是融媒。先后整合了报纸、网站、手机报、微信公众号、手机台,完成了全市各主流媒体平台的“物理整合”。此外,出台了“全媒体指挥调度、全方位报题选题、全流程绩效考核、全中心监评监视”等多项制度,不断理顺管理机制;重构了采编生产流程,集中采集的稿件“三审”后,各媒体平台根据特色,进行二次编辑播(刊)发,实现了“一稿多发、特色分发、多元传播”。
其次是融心。坚持全员考核,以绩效鼓人心,并紧扣“一专多能”目标,培养“能拍、能写、能制、能出镜”的全媒体人才。此外,充分发挥平台优势,积极统筹重点宣传报道,例如,今年推出的10集纪录片《遇见·千年醴瓷》受到一致好评。
最后是融未来。在媒体融合过程中,醴陵市融媒体中心坚持“新闻本土化、栏目民生化、直播常态化”原则。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推出了抗疫MV“最美的逆行”获得百万级点击量。此外,醴陵市融媒体中心坚持移动为先,服务为要,把传播链做畅,把品牌力做强。
衡阳新闻网:强己,方能融他
衡阳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委员,衡阳新闻网站站长、总编辑李镇东表示,当前,互联网正给媒体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媒体深度融合迫在眉睫。
党和国家领导人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这意味着,“四全”媒体就是顶层设计的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
然而,媒体融合并非简单“合并”,它必须从实际出发。首先要强基础,实现内容、技术两手抓。其次要紧跟形势。不谋创新,就很难谋发展。2017年,中国衡阳新闻网站自主研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衡阳”APP安卓版与IOS版成功上架,同步成立了全媒体中心进行运营和管理。经过近4年的运营,现已更新到2.0版本,“新衡阳号”平台顺势而生,成为网站重点建设的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
最后要打造矩阵。今年11月8日,“中国衡阳新闻网”学习强国号正式上线,第一期开设衡阳联播、地方人物、雁城影像和新时代文艺等4个栏目,向全国党员群众传播更多有温度和有情怀的衡阳好声音,进一步增强了衡阳新闻网传播力。
广东东莞阳光网:聚融媒之力,筑大湾区网络品牌头部阵地
东莞阳光网副总监叶卫东说,东莞阳光网开通于2005年12月28日,日均浏览量100万次,是东莞市重要的外宣窗口和舆论阵地,“阳光系列”品牌在东莞具有规模IP效应。
目前,东莞阳光网有4个“百万+”融媒体平台,分别是东莞阳光网、知东莞APP、东莞阳光网微信、东莞阳光网抖音号。
“如何让四大融媒体平台都能大放异彩?”叶卫东表示,首个策略是打造“一平台一品牌”,创造了四大品牌栏目:“潮牌”健康短视频栏目、《刘房叔看房》《东莞一直播》《莞Make》主题系列直播活动。
以《刘房叔看房》为例,它依托知东莞APP直播看房栏目,在今年5月上线。主播实地走访东莞楼盘,通过直播了解楼盘动态和项目信息。《刘房叔看房》开播10期,已有30多万人次参与互动。
此外,东莞阳光网还采用“技术+内容+市场”的融合运营模式,开展全品类活动运营,全平台个性化服务定制,全方位满足市场需求。
(来源:株洲日报)
2022-12-15 来源:人民网 浏览:170 次
2022-12-15 来源:央视新闻 浏览:132 次
2022-12-15 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浏览:73 次
2022-12-15 来源:新华社 浏览:106 次
2022-12-15 来源:新华社 浏览:97 次
2022-12-15 来源:新华社 浏览:112 次
2022-12-15 来源:新华社 浏览:97 次
2022-12-15 来源:新华社 浏览:58 次
2022-12-15 来源:新华视点 浏览:143 次
2022-12-14 来源:新华社 浏览:52 次
2022-12-14 来源:教育部网站 浏览:60 次
2022-12-14 来源:人民网微信 浏览:186 次
2022-12-14 来源:央视新闻 浏览:129 次
2022-12-14 来源:人民网 浏览:104 次
2022-12-14 来源:人民网 浏览:195 次
2022-12-14 来源:国家卫健委 浏览:53 次
2022-12-14 来源:中国疾控动态 浏览:181 次
2022-12-13 来源:新华社 浏览:168 次
2022-12-13 来源:央视网 浏览:151 次
2022-12-13 来源:人民网微信 浏览:95 次
2022-12-13 来源: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浏览:99 次
2022-12-13 来源:人民网 浏览:113 次
2022-12-13 来源:国家邮政局网站 浏览:180 次
2022-12-13 来源:新华社 浏览:155 次
2022-12-13 来源:西部战区 浏览:197 次
2022-12-13 来源:教育部网站 浏览:95 次
2022-12-13 来源:新华网 浏览:133 次
2022-12-12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浏览:132 次
2022-12-12 来源:人民网 浏览:130 次
2022-12-12 来源:人民网 浏览:59 次
2022-12-12 来源:新华社 浏览:87 次
2022-12-12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 浏览:125 次
2022-12-12 来源:北医三院微信公众号 浏览:86 次
2022-12-12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浏览:105 次
2022-12-12 来源:央视新闻 浏览:101 次
2022-12-12 来源:通信行程卡微信公众号 浏览:52 次
2022-12-09 来源:人民网 浏览:126 次
2022-12-09 来源: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浏览:193 次
2022-12-09 来源:长江日报 浏览:138 次
2022-12-09 来源:新华社 浏览:197 次
2022-12-09 来源:新华社 浏览:177 次
2022-12-09 来源:《人民日报》(2022年12月 浏览:77 次
2022-12-09 来源:新华社 浏览:86 次
2022-12-09 来源:健康时报 浏览:137 次
2022-12-09 来源:市说新语 浏览:105 次
2022-12-09 来源:国家卫健委 浏览:189 次
2022-12-09 来源:新华社 浏览:104 次
2022-12-09 来源:国家卫健委官网 浏览:104 次
2022-12-08 来源:新华社 浏览:192 次
2022-12-08 来源:人民网 浏览:104 次
2022-12-08 来源:人民日报(2022年12月08日第 浏览:148 次
2022-12-08 来源:新华社 浏览:176 次
2022-12-08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浏览:66 次
2022-12-08 来源:国家卫健委 浏览:184 次
2022-12-08 来源:人民网 浏览:185 次
热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