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县坳上村:干群结亲强,文明新风旺
发布时间:2020-12-10来源:楚天传媒 作者:熊源
12月7日,记者走进黄石市阳新县枫林镇坳上村,目之所及,满坡山果、村庄农家小洋楼、“四好”公路……处处洋溢着净与美。
干群“结亲”
“现在村子变得干净漂亮了,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了,这多亏阳新县卫健局驻村扶贫工作队。他们又是跑项目又是筹资金,为我们村的发展尽心尽力。”上坳村党支部书记刘训志对记者说,上坳村有527 户,共202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 151户476人,是湖北省级贫困村。
刘训志领着记者,走进300亩苗木基地,指着红叶石楠、桂花、玉兰等连片苗木说,坳上村的变化,得益于阳新县卫健局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长王定富。
“只有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变‘输血’为‘造血’,农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王定富在民情日记中写道。
在山茶花基地里,绿树随风舞动,空气中弥漫着花的清香。正在基地里与村民一起施肥的村主任柯金昌介绍:“这里原本是荒山坡,杂草丛生。2016年阳新县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带领群众开荒拓土,新发展山茶花产业园100亩,带动21户贫困户就业,收入持续稳定,贫困户月薪1800多元。”
栽植苗圃
据了解,2015年8月,阳新县卫健局驻点帮扶坳上村,积极推进该村“生态产业园、博爱家园、共享创业园”建设,为该村脱贫致富注入了持久动力。通过送项目、送资金等方式,完善了村道路、水利、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该村还通过村庄卫生环境整治、大泉河治理、绿化美化亮化建设等举措,落实乡村振兴措施,美化乡村环境。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阳新县卫健局的三任局长对我家的帮扶和关心。”61岁的村民柯昌树说,他的爱人戴水华患精神残疾,家里靠种两亩田地生活。自2015年8月以来,阳新县卫健局周志宇、柯光荣、陈迪顺三任局长“接棒”帮扶,不仅帮助柯昌树申报低保、看病医治、发展腊米生产,还帮助柯昌树就业,圆其搬迁新房梦,过上“两不愁三保障”的好日子。
阳新县卫健局刘芬萍、赵芳等36名机关干部怀着“结农家亲,帮农家富”的情怀,与百姓心连心,同101户贫困户结“亲戚”。通过调研摸底,制定了‘一户一策’帮扶方案,帮助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送就业岗位,助推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发展,让农民摘掉“穷帽子”,端上“金饭碗”。
产业兴旺
2016年春,在广东打工的柯友松返乡发展生态产业,种植腊米、李子、杂柑、杨梅和山茶花卉等160亩,带动柯于法等18名贫困群众就业,月薪1800多元,持续稳定增收,实现脱贫致富。
访问关心村民情况
坳上村腊米种植已有2000余年历史,像柯友松这样懂技术、懂市场的“新农民”不是少数。该村运用资源变动、项目拉动、金融撬动等方法,采取统一指导腊米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现场技术培训等措施,发展生态腊米种植产业。同时,鼓励贫困户自行种植腊米,村两委负责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机械、兜底收购,贫困户只需种植与管理,通过验收合格后将按每亩800元发放补贴奖励。目前,全村已发展腊米6000亩,带动89户贫困群众就业,月薪1800-2400元。
上坳村主职助理邹兰兰告诉记者,现在腊米丰收,该村集体和农民实现了“多赢”。 去年,全村人均增收1万元,60%以上家庭的腊米收入超过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2万元。
“鼓起钱袋”
52岁的李汉华,通过县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志智双扶”,激发了内生动力。两年间,他实现了从一个懒汉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再到生产队长的华丽蜕变。
2014年,残疾的李汉华还是一个一贫如洗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境贫穷的他与80岁的老父亲一起过日子,对生活没有兴趣,干活也没有劲头。
王定富得知李汉华这一情况后,三天两头去他家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并安排他去腊米基地当管理员、护林防火员、住进易地搬迁新房子,还多方协调资金、种苗,帮助他发展腊米生产。
初期,王定富和刘训志轮流去手把手地指导、帮助李汉华学习种植技术,不断扩大种植规模,腊米发展到8亩,去年纯收入2万元多元。生产生活的改变,提升了李汉华的精气神,让这个曾经“好吃懒做”的贫困户开始关心村里的发展,并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这也引起群众的关注、信任。去年,他当选为李姓湾生产队长,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上坳村山场广袤、土地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通过该县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推行“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发展生态产业园6400亩,有效吸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保障了产业收益,带动了群众增收。
枫林油面制作
该县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奔向了小康生活。腊米、苗木和山茶花三大产业园以村集体资金入股,151户贫困户以土地和贴息扶持资金入股,每年保底分红3000元;58户贫困户与产业园签订了长期务工协议,月工资1800-2400元。
“现在村里条件好了,在家挣钱不比温州打工少。我家种植腊米7亩,去年产腊米收入5万元。加上花卉基地打工收入、年底股份分红,这日子都变小康了。”胡贤德笑着说。
产业兴起来,百姓富起来。“以前就种两亩稻谷、3亩红薯,一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种植腊米20亩,合作社还包销,一年能挣6万多元,再加上村苗圃园务工,今年的收入估计能过10万元哩。”余涵财说。
文明新风
村民的腰包鼓了,村庄的环境美了,该县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把工作重点又放在了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上,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一月一评比,一季一总结,一年一表彰”的方法,在创业致富、家居环境、遵纪守法、道德品质等多方面开展评比考核,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
今年,全村共评选出“最美家庭”“最美创业者”“好婆媳”等19户村民。村民陈雪花向记者介绍:“刚开始搞‘精神文明创建’,我们不理解,只要有钱就行。通过开会学习,心里亮堂了。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谁不好面子呢?现在养鸡猪都圈养,环境卫生保持得好了。干部带头在房前屋后栽风景树、种花草,我们也要跟着干。环境好了,心情也就好了。”
自2015年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以来,上坳村通过“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最美创业者、好婆媳、好儿女、好妯娌、好夫妻、好内助”等评选活动,将群众道德行为进行量化,不仅推进了移风易俗,打造了文明乡风,而且带动了消费扶贫,促进了产业发展,激发了广大群众向上向善的创新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此外,上坳村进一步完善了村规民约,成立了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并将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红白喜事等内容纳入评分细则,用“一约三会”规范、引导广大村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并由该村党员干部带头革除陈规陋习、带头树立文明新风,推动了移风易俗真正生根落地。
驻点上坳村的镇党委书记柯水林表示,该村通过发展产业,乡村振兴、文明建设,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全面发展。该村2016年被湖北省评为扶贫开发先进单位、2017年被湖北省评为“文明村”、 2018年被武汉市授予为红旗型党支部、2020年11月被全国评为“文明村”。(记者胡毅、通讯员吴华臻、罗光胜)